展厅1 ——大厅
作为收藏家的亲王
列支敦士登亲王的藏品跨越了400多年的时光。目前的藏品涵盖了从哥特、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时期,以及毕德麦耶尔派的作品——有绘画、精美的青铜器、雕塑、珍贵的硬石拼接镶嵌工艺品、华丽的武器、瓷器、珍宝艺术品、挂毯、家具和历史书籍。受列支敦士登家族历代亲王个人喜好的影响,藏品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色,这些藏品有些是购买的,有些是交换获得,有被出售或赠送,也有被再次购回的。
列支敦士登汉斯•亚当二世亲王于1970年被委以重任,对经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重组了整个家族的财产,将其纳入基金会。他在掌权后迅速弥补了二战后因失去波西米亚领地而造成的损失,并重新打造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此前提下才得以能积极地扩充收藏。汉斯•亚当二世亲王购买和重新购回了大量藏品。他对青铜雕塑尤其感兴趣,该收藏领域是他沿袭的祖先传统,并至今仍投以浓厚兴趣,例如购买了吉安博洛尼亚的作品:《战神马尔斯》。
1.2
吉安博洛尼亚的作品:《战神马尔斯》
让・德・布洛涅(1529年—1608年),人称吉安博洛尼亚,出生于佛兰德的杜埃,师从雅克・杜・布鲁克。与许多北欧艺术家一样,他于1550年前往罗马研究古典文物,随后定居佛罗伦萨,并在这里获得了美第奇家族的首批工作委托。作为托斯卡纳大公的宫廷雕塑家,他创作了大量大理石和青铜的宏伟大型作品,但也创作过小型作品和石膏材料的作品。他的雕塑作品特点是完美平衡和多角度的观赏性,既充满动态感,又兼具优雅与完美。
列支敦士登的战神马尔斯雕像完整保留了吉安博洛尼亚原始蜡模的清新感。即使是最细微处的细节,如太阳穴的血管纹理,也无需通过冷加工的方式来加以突出或定义,而是忠实再现了吉安博洛尼亚原始蜡模上的形态。因此,这座青铜雕像是最还原吉安博洛尼亚原始构思的早期作品之一。
2.1
展厅2
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
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的一支名门望族,他们通过贸易和银行业务实现了财富积累。虽然该家族最初并没有贵族血统,但他们通过有计划的联姻和战略联盟,成功掌控了在政治上具有影响力的各个职位,从实际上控制了佛罗伦萨。艺术在这里被他们用作展示地位和合法性的手段。
在洛伦佐・德・美第奇的统治下,通过大力推动视觉艺术的发展让佛罗伦萨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城市之一。他在1492年逝世后,佛罗伦萨进入了政治动荡时期。1537年,亚历山德罗・德・美第奇遭到刺杀,佛罗伦萨议会选举了年仅17岁的远亲科西莫为佛罗伦萨公爵的继任者。但与预期相反的是,科西莫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建立一个专制的独裁政权。他通过向查理五世皇帝上供获得政治支持,并得以在托斯卡纳地区自由扩张其势力范围。1569年,他被任命为第一任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被视为马基雅维利所著《君主论》中君主的具象。
配得上君主的尊贵—吉安博洛尼亚的《战神马尔斯》
在欧洲近代早期,赠送艺术品是一项重要的外交活动。美第奇家族作为新兴的银行世家,也充分地利用了这一点。他们向亲王侯爵和皇室赠送各个著名艺术大师的作品,这些作品因其精湛的工艺而备受推崇,当然,他们同时也期待能得到回报。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曾用吉安博洛尼亚的青铜雕塑协助其子追求奥地利的约翰娜,并将这些雕塑转赠送了新娘的父亲——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皇帝。
1587年3月,一份来自佛罗伦萨的礼物送达德累斯顿宫廷:自1586年父亲去世后,克里斯蒂安一世成为萨克森的选帝侯,他收到了托斯卡纳大公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赠送的八匹珍贵骏马、装饰华丽的东方武器、珍奇的犀牛角杯,以及由宫廷雕塑家吉安博洛尼亚创作的三座小型青铜雕塑。此外还收到了第四尊雕塑:由艺术家本人赠送的战神马尔斯雕像。这份大礼正配这位风华正茂的统治者。作为帝国重臣,他担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军事代表。此外,这位远古战神还是佛罗伦萨市的守护神。
2.3
吉安博洛尼亚及其工作室
自16世纪70年代起,吉安博洛尼亚在佛罗伦萨经营着一个管理完善的工作室。随着对其作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他开始制作技术精湛的小型青铜雕塑,且可用同一模型进行多次铸造。
自大约1581年起,安东尼奥・苏西尼开始在吉安博洛尼亚的工作室工作,主要负责小型青铜器的铸造。1600年,他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但仍与吉安博洛尼亚保持紧密合作。1608年,吉安博洛尼亚大师去世后,他的员工皮耶罗・塔卡接管了工作室以及他留下的模型。安东尼奥以及后来他的侄子兼工作室继承人乔瓦尼・弗朗切斯科・苏西尼继续按照吉安博洛尼亚的模型制作小型青铜雕塑。除了这些获得授权的复制品外,其他工作室也在复制吉安博洛尼亚的模型,因此,青铜雕塑的质量存在明显差异。只有少数几件作品具有吉安博洛尼亚亲自制作的蜡模所呈现的新鲜感和生动感,例如列支敦士登的战神马尔斯雕像。在生产更多复制品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对铸模和铸型进行必要的修改,细节会被进一步磨损或丢失。
2.6
布拉格的皇宫
1583年,鲁道夫二世皇帝将皇宫从维也纳迁至布拉格,并将波西米亚首都提升为欧洲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他热衷于收藏,并有针对地促进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在短短几年内,布拉格就成为了1600年代最重要的艺术中心之一。他派遣特使到欧洲各地,把杰出的艺术家和著名的科学家、学者招募到他的宫廷。
鲁道夫二世皇帝拥有约25件吉安博洛尼亚的小型青铜雕塑。但他未能成功将这位艺术家招募到布拉格宫廷。他任命阿德里安・德·弗里斯为他的宫廷雕塑家。阿德里安・德・弗里斯来自荷兰,并在16世纪80年代在佛罗伦萨的吉安博洛尼亚工作室工作。在布拉格,他的风格与他的老师大相径庭。德・弗里斯的两件大型作品至今仍保存在列支敦士登的王室藏品中,它们由卡尔一世亲王亲自委托制作:1607年创作的大型作品《受难的基督》,以及几年后创作的同样恢弘的《圣塞巴斯蒂安》。它们都属于这位大师最重要的作品。
展厅1 – 大厅
1 | 亚森特•里戈(1659年—1743年) 列支敦士登亲王约瑟夫•文泽尔一世(1696年–1772年)身穿金羊毛骑士团礼服的肖像 1740年 绘制在画布上的油画 1740年由列支敦士登亲王约瑟夫•文泽尔一世委托艺术家创作并购买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GE 670 1739年,在约瑟夫•文泽尔一世亲王被授勋加入金羊毛骑士团之际,委托亚森特•里戈为其创作了一幅全身肖像画。约瑟夫•文泽尔作为外交官、军事将领和军事改革家,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对王室收藏发挥了核心意义:发起编纂了第一本印刷的藏品目录,并购买了许多早期和同时代艺术家的重要杰作。他对雕塑,尤其是对青铜铸造艺术的兴趣,与他担任奥地利炮兵总司令以及帝国铸造工坊负责人的职位密切相关。 |
2 | 未知的艺术大师 列支敦士登亲王约翰•亚当•安德烈亚斯一世(1657年—1712年)身穿金羊毛骑士团礼服的肖像画 奥地利,约1710年 绘制在画布上的油画 家族旧藏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GE 1448 1684年,约翰•亚当•安德烈亚斯一世亲王接管了列支敦士登王室的统治权。他顺利地对其领地的行政管理进行了重新构建,为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通过购置施伦贝格和瓦杜兹领土,他最终成功获得了在帝国议会中的席位和投票权。 约翰•亚当•安德烈亚斯在帝国首都维也纳和罗斯奥建造了两座华丽的宫殿,为1700年代意大利艺术在维也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收藏家,他购买了许多精美的艺术品,并委托来自欧洲各地的艺术家为他的建筑进行装饰。 |
3 | 未知大师 年轻的列支敦士登亲王卡尔•奥伊瑟比斯一世(1611年—1684年)的肖像画 约1630年 绘制在画布上的油画 家族旧藏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GE 1020 卡尔•奥伊瑟比斯一世亲王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持续三十年的战争给亲王领地造成了严重破坏,并导致经济急剧衰退。尽管形势严峻,卡尔•奥伊瑟比斯一世仍没有放弃其父亲卡尔一世的收藏和建造事业。值得强调的是,他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一个自我定位:即艺术品的收藏家、委托人和保管人。他在给儿子的几篇文章中,阐明了王室收藏和建造活动的行为准则。 此外,他还是家族中首位系统地利用艺术品交易来扩充藏品的亲王。由此,他为王室收藏奠定了思想和制度基础,其组织结构至今仍深受他的影响。 |
展厅2
展区1
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 | |
4 | 科西莫•卡斯特鲁奇(活跃于1576年至1602年) 佛罗伦萨的景致 1590 年 硬岩石、大理石;在背部石板上进行硬石拼接镶嵌 于2020年由列支敦士登亲王汉斯•亚当二世购入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SK 1649 1588年,费迪南多一世•德•美第奇成为了欧洲首位建立“国家工坊”的君王——即所谓的“拉沃里艺廊”。在此工坊中,艺术家们专为美第奇家族服务。石雕艺术使加莱里亚•德伊•拉沃里在国际上名声大噪。在“硬石拼接镶嵌”技法中,会根据其珍贵宝石的天然纹理和色彩将其拼接成一幅幅画面。 鲁道夫二世皇帝对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邀请了多名佛罗伦萨的艺术大师 到他的宫廷,其中就包括科西莫•卡斯特鲁奇。 |
5 | 皮耶罗•塔卡(1577年—1640年) 费迪南多一世•德•美第奇大公(1549年—1609年)的半身塑像 约1608年 青铜、绿色大理石 于2022年由列支敦士登亲王汉斯•亚当二世购入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SK 1654 费迪南多一世•德•美第奇是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的第五个儿子,自1587年起担任托斯卡纳大公。这尊具有代表性的君主塑像是根据吉安博洛尼亚的早期设计和模型创作的。皮耶罗•塔卡在吉安博洛尼亚的工作室中曾负责监督费迪南多一世、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和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三世的巨型骑马塑像的制作。吉安博洛尼亚去世后,他继承了其艺术遗产,并接替师父成为美第奇家族的宫廷雕塑家。 |
6 | 带有美第奇家族和博罗梅奥家族徽章的盒子 16世纪30年代 乌木、红色丝绸、漆画 1907年由列支敦士登亲王约翰二世购入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SK 457 该盒子的正反两面都装饰有四方徽章;博罗梅奥家族的徽章和美第奇家族的马头盾徽章——在金色背景下的五个红色球体和一个饰有三朵金色百合花的蓝色球体。侧面装饰精美的漆画,将当时欧洲古典风格的金色装饰与摩尔式图案相结合。 盒子内部被分隔成大小不一的隔层,并用红色丝绸衬里。猜测它很可能用于收纳私人物品,例如用作文具盒或梳妆盒。 |
7 | 多梅尼科•迪•波洛•迪•安杰洛•德•韦特里(1480年—约1547年) 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1519年—1574年),佛罗伦萨公爵(1537年),托斯卡纳大公(1569年) 16世纪 青铜 家族旧藏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ME 216 这枚徽章的正面雕刻有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的侧面肖像。科西莫一世作为重要的艺术赞助人和城市规划师而闻名(参见编号##)。在他的统治下开始建造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该美术馆收藏了美第奇家族的艺术品。科西莫很善于针对性地用艺术展示权力、彰显威望和证明政治合法性。背面刻有摩羯座的星座图案,这是公爵徽章的核心图案。摩羯座的“山羊鱼”图案是已知最古老的十二星座图案之一,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 |
8 | 乔尔乔•瓦萨里(1511年—1574年) 《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佛罗伦萨:君提出版社,1568年 (切口烫金,大理石纹纸扉页,带有装饰的红色皮革封面)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DW E-5-23 1550年,画家、建筑师兼艺术理论家乔尔乔•瓦萨里出版了著作《意大利艺苑名人传》,收录了约160位艺术家的传记。这里的版本是1568年出版的名人传扩充版第二版,被献给了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 本书是第一部按时代划分的艺术史论著,同时也被视为第一部系统性的艺术家传记合集。由于这种创新的方式,瓦萨里至今仍被称为“艺术史之父”。 |
9 | 弗朗切斯科•德•罗西,别名萨尔维亚蒂(1510年—1563年) 年轻男子肖像(亚历山德罗•德•美第奇?) 1543/48年 绘制在木板上的油画 1894年由列支敦士登约翰二世亲王购入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GE 848 萨尔维亚蒂是宫廷矫饰派风格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这幅肖像画描绘了一位年轻男子,可能是亚历山德罗•德•美第奇,身旁伴随着一头驯服的鹿——是温顺、害羞和脆弱的象征。这些特质在画中人物柔和的脸部轮廓和纤细的手部线条中得到了体现。据推测,亚历山德罗是红衣主教朱利奥•德•美第奇(后来的克雷芒七世教皇)的私生子或侄子——在1532年至1537年间任佛罗伦萨公爵。这标志着美第奇王朝在16世纪的重新崛起。 |
10 | 乔瓦尼•贾科莫•德•罗西(1627年—1691年);斯蒂法诺•布翁西尼奥里(活跃于1576年—1586年);吉罗拉莫•德•弗朗切斯基(活跃于1596年) 《美丽城市佛罗伦萨的精确地图》 罗马,1660/1679年 铜版画,9页纸构成1张地图 哈佛大学地图收藏馆 复制品 该地图由斯蒂法诺•布翁西尼奥里设计,并于1584年出版。本藏品的原版为吉罗拉莫•弗朗切斯基在1594年再版的版本。该地图展现了16世纪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采用地形浮雕形式,并以轴测投影的方式来呈现建筑物。其特色在于象征性地突出了重要的建筑物。 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美第奇家族给城市景观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如维琪奥宫前伫立的科西莫一世骑马雕像纪念碑,以及中央轴线上新建的大型建筑,都是用于展示统治家族的权力和合法性。 |
展区2
吉安博洛尼亚及其工作室 | |
11 | 吉安博洛尼亚(1529年—1608年) 战神马尔斯 约1570年 青铜,施铜锈 2024年由列支敦士登亲王汉斯•亚当二世购入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SK 1657 除了那把已遗失的宝剑外,吉安博洛尼亚的战神马尔斯雕像上没有头盔、盔甲、盾牌,及其他任何能表明其为古代战神的特征。与之相对地是将雕像本身塑造成了意义的载体。其动态的扭转姿势和跨步姿态、浓密的卷发、专注的眼神以及左手的手势,都表现出了战神的警觉和果敢。这座战神马尔斯雕像也被解读为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的理想化肖像,他于1574年掌权,因此这座雕像也是美第奇王朝的象征。 |
12 | 安东尼奥•苏西尼(1558年—1624年);基于吉安博洛尼亚(1529年—1608年)的原作 劫掠萨宾妇女(用三个人物表现劫掠场面的群雕) 约1600年(模型制作于1582年) 青铜,施铜锈 1980年由列支敦士登亲王弗朗茨•约瑟夫二世购入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SK 115 这座青铜雕塑描绘了一个罗马神话中的场景,灵感源自吉安博洛尼亚创作的同主题超大型大理石群雕。自1583年在佣兵凉廊揭幕以来,它一直是佛罗伦萨最著名的雕塑之一,以其宏伟的空间感、螺旋形向上延伸的构图以及全方位的观赏性而闻名。这座雕塑由一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被视为技术和构图上的杰作。作为吉安博洛尼亚工作室的员工,安东尼奥•苏西尼对他的作品非常熟悉,并具备将复杂构图巧妙地转化为青铜雕塑的技术能力。 |
13 | 耶罗尼穆斯•科克(约1510年—1570年);基于马丁•范•海姆斯克尔克(1498年—1574年)的原作 圣哲罗姆的废墟随想 1552年 蚀刻版画 2004 年由列支敦士登亲王汉斯•亚当二世购入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GR 2206 在马丁•范•海姆斯克尔克于1532年至1536/37年居住于罗马期间,创作了大量细节丰富的钢笔素描,这些作品主要展现重要藏品中的古代雕塑。这幅版画的原画描绘的是一座宏大的古代遗迹全景,其中包含宏伟的建筑残骸和破败的废墟。在左侧的农神萨图努斯神庙拱门下,有一尊破碎的青铜雕塑《赫拉克勒斯和安泰俄斯》,这尊雕塑正是此处展出的同名小型青铜雕塑(编号##)的灵感来源。 |
14 | 乔瓦尼•弗朗切斯科•苏西尼(1585年—1653年);基于吉安博洛尼亚(1529年—1608年)的原作 赫拉克勒斯和安泰俄斯 1578年制作的模型 青铜,施铜锈 据推测是在1658年之前由列支敦士登亲王卡尔•欧西比乌斯一世购入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SK 559 该组雕塑是吉安博洛尼亚根据古罗马时期同主题雕塑创作的复制品。该雕塑于1560年从罗马运至佛罗伦萨的皮蒂宫。吉安博洛尼亚在1578年为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设计了这组雕塑,作为六件描绘赫拉克勒斯事迹的银铸雕塑之一,原计划安置于乌菲兹美术馆的“讲道坛”八角展厅。其中一尊雕像现收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品编号:艺术收藏室,5845)。早在1607年至1611年间编纂的鲁道夫二世皇帝的布拉格库存清单中就提及过该作品。 |
15 | 乔瓦尼•弗朗切斯科•苏西尼(1585年—1653年;基于吉安博洛尼亚(1529年—1608年)的原作 狮子袭击一匹马 约1630/40年 青铜,施铜锈 据推测是在1658年之前由列支敦士登亲王卡尔•欧西比乌斯一世购入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SK 547 这组动态雕塑群的设计也源自吉安博洛尼亚。他在创作时借鉴了一座古代的大理石雕塑,他可能是在1550年代或1580年代的罗马之旅中见到了这座雕塑。在制作青铜模型时,他重塑了残缺的原作。特别是对于缺失的马头,他找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里展出的版本出自乔瓦尼•弗朗切斯科•苏西尼之手。在他的诠释中,生动地展现出马头向后扭转的,极具戏剧冲击力的动作,以及从马张开的嘴中发出的痛苦嘶吼。 |
16 | 乔瓦尼•弗朗切斯科•苏西尼(1585年—1653年;基于吉安博洛尼亚(1529年—1608年)的原作 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 17世纪上半叶 青铜,施铜锈 据推测是在1658年之前由列支敦士登亲王卡尔•欧西比乌斯一世购入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SK 509 这尊乔瓦尼•弗朗切斯科•苏西尼制作的青铜雕塑群源自其师傅吉安博洛尼亚为托斯卡纳大公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设计的赫拉克勒斯事迹系列(参见编号##)。 在赫拉克勒斯必须完成的十二项任务中,第四项是捕获厄里曼托斯野猪。他在途中造访了半人马福洛斯,在与半人马们发生争执后展开了战斗。吉安博洛尼亚利用这场战斗场景,以戏剧性的动作和高超的技巧,栩栩如生地刻画了相互攀缠的身体。凭借生动的构图,该雕塑群标志着从矫饰主义到巴洛克风格的过渡。 |
17 | 佩莱格里诺·蒂巴尔迪(1527年-1596年) 《牧羊人的朝拜》 1560 1560年 布面油画 家族历史藏品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GE 14 1564年米开朗基罗逝世后,绘画与雕塑之间的竞争——即所谓的“优劣之争”(Paragone)再度兴起,引发了关于两者孰高孰低的激烈讨论。在雕塑领域,能够从各个角度欣赏的“蛇形体”(figura serpentinata)被视为理想的典范。为了回应雕塑的三维性和全方位可见性,画家们开始从多个角度描绘人物,创造出更具动态感和复杂性的画面。蒂巴尔迪的这幅作品清晰地反映了米开朗基罗对其人物塑造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他努力从不同视角和复杂动作中描绘人物的尝试。 |
18 | 约翰·海因里希·申菲尔德(1609年-1684年) 《研究地图的炮兵》 1653年 布面油画 1679年,列支敦士登亲王卡尔·奥依塞比乌斯一世 购得此画。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 GE 1231 画中两位炮兵正在研究地图,计算着攻占一座堡垒的最佳路线,同时确定炮弹的弹道轨迹。他们手中的圆规不仅是他们工作的重要工具,更象征着数学在军事技术领域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詹博洛尼亚在其作品《战神马尔斯》(编号11)中,巧妙地以战神左手张开的手指构成一对圆规的形象,以此象征战争的谋划与实施。这种将手与测量工具相联系的表现手法,有着悠久的绘画传统。在艺术家的自画像(编号2.4)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表现,因为圆规也是绘画创作的工具之一。 |
2.4 | 佛兰德画家 吉安博洛尼亚 16世纪末 绘制在画布上的油画 爱丁堡,苏格兰国家美术馆, 私人财产长期借展 吉安博洛尼亚在这座公爵宫殿工作室中的肖像被认为是目前已知的他最古老的肖像画。画面背景中可以看到两件1570年代作品的原尺寸模型:一件是置于博博利花园奥凯诺斯喷泉的海神雕像模型(今佛罗伦萨巴尔杰罗博物馆),另一件是所谓的费奥伦扎模型,该模型最初是由尼科洛•特里波洛装饰在卡斯特洛别墅花园的喷泉顶上,现藏于佩特拉亚别墅。在该工作室中,吉安博洛尼亚在雕像完成后仍保留了其原尺寸的设计稿。 |
展区3
布拉格的皇宫 | |
19 | 丹尼尔•弗罗施尔(1563年—1613年) 自1607年,一份记录了罗马宫廷艺术收藏室藏品的清单 1607年 手稿,在纸张上用墨水写作,借助纸板装订羊皮纸 古老的家族财产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HS 130 1607年,鲁道夫二世皇帝委托画家兼帝国文物学家丹尼尔•弗罗施尔为其编纂了艺术收藏室的藏品目录。此处展出的版本为一份副本,曾属于列支敦士登的卡尔一世(参见编号##)。该目录展现了鲁道夫二世涉猎广泛的兴趣爱好,并记录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艺术收藏室,其质量堪称卓越。其中还有各种“黄铜、金属和大理石雕刻的图像”做装饰,包括吉安博洛尼亚创作的三尊雕像构成的雕塑群(参见编号##)。 |
20 | 卢卡斯•范•瓦尔肯博尔赫(1535年—1597年) 鲁道夫二世皇帝(1552年—1612年) 约1580年 绘制在画布上的油画 2012年由列支敦士登亲王汉斯-亚当二世购入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GE 2484 158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将皇宫从维也纳迁至布拉格,并提升这个波西米亚的首都为欧洲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他派遣特使走遍欧洲各地,招募了汉斯•冯•阿亨、巴托洛梅乌斯•斯普兰格和阿德里安•德•弗里斯等杰出艺术家,以及知名科学家和学者进入他的宫廷,雇佣他们为自己工作。他的艺术收藏室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奇观的渴望,藏品还能用于研究,此外哈是君主的重要自我展示:它展示了权力、财富、教育和广泛的人脉关系。 |
21 | 未知的艺术大师 列支敦士登亲王卡尔一世(1569年—1627年)的肖像画 1622/23年 绘制在画布上的油画 1986年由列支敦士登亲王弗朗茨•约瑟夫二世购得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GE 1203 这幅肖像画展示了列支敦士登的卡尔一世佩戴着金羊毛骑士团勋章的形象。他于1599年皈依天主教,随后鲁道夫二世任命他为宫廷最高总管——这是帝国宫廷中的最高职位。1608年,他成为家族中首位被封为世袭亲王的人。与皇帝的书信往来证明,他拥有一套重要的由“卓越而奇特的艺术品和绘画”构成的收藏。在他任职期间,与布拉格宫廷艺术家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委托制作了许多珍贵的作品,其中包括德•弗里斯创作的两件大型青铜雕塑,这些作品至今仍保存在王室收藏中。 |
22 | 阿德里安•德•弗里斯(1556年—1626年) 商业神墨丘利 约1612/15年 青铜,施铜锈 2022年由列支敦士登亲王汉斯•亚当二世购入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SK 1653 阿德里安•德•弗里斯出生于荷兰,1581年至1586年在吉安博洛尼亚的工作室工作。在参与赫拉克勒斯喷泉(编号##)的创作期间,他被招募到鲁道夫二世皇帝的宫廷,并前往布拉格。 他的商业神墨丘利雕像的构图灵感源于吉安博洛尼亚的一件青铜雕像,该雕像于1565年由科西莫一世赠送给加冕为皇帝的马克西米利安二世。这位神祇使手持魔杖,头戴带翅膀的佩塔索斯宽边帽,外脚踝处有小翅膀。德•弗里斯降低了雕像的高度,并赋予其粗犷的造型。这与他师傅的风格大相径庭,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
23 | 乔瓦尼•弗朗切斯科•苏西尼(1585年—1653年);基于吉安博洛尼亚(1529年—1608年)的原作 涅索斯掳走德伊阿尼拉 原型创作于1576年之前 青铜,施铜锈 据推测于1658年由利希滕斯坦亲王卡尔·尤西比乌斯一世购得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SK 545 传说半人马涅索斯帮助过往的旅人渡过埃乌诺斯河。然而,他并未将托付给他的德伊阿尼拉送至对岸,反而趁机她掳走。这组雕塑展现了那个戏剧性时刻:惊恐的德伊阿尼拉拼命呼救并试图挣脱半人马的钳制。不久之后,赫拉克勒斯用一支箭射杀了半人马。该作品有着数量庞大的复制品和各种题材解读,充分证明了吉安博洛尼亚的这一作品有多么受欢迎。安东尼奥•苏西尼制作的一件复制品也曾收藏于鲁道夫二世的艺术收藏室中。 |
24 | 未知雕塑家;基于吉安博洛尼亚(1529年—1608年)的原作 赫拉克勒斯与九头蛇 北阿尔卑斯地区,约1600年 青铜,施铜锈 古老的家族财产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SK 534 吉安博洛尼亚的“战神马尔斯”也深受后世推崇,并被铸造成青铜雕像。此处展出的青铜雕像将战神马尔斯重新诠释为与九头蛇搏斗的赫拉克勒斯。这位未知的艺术创作者为英雄披上了狮皮,并将剑替换为战锤。与战神马尔斯雕像相比,该雕像的步幅明显缩小;此外,雕像的目光不再像原型那样望向远方,而是低头注视着九头蛇。根据风格特征,可以推测该雕像可能起源于北阿尔卑斯山以地区。 |
25 | 扬•哈梅尔斯•穆勒(1571年–1628年);基于阿德里安•德•弗里斯(1556年—1626年)的原作 劫掠萨宾妇女(背面、正面、侧面图) 约1598年 铜版画 1985年由列支敦士登亲王弗朗茨•约瑟夫二世购入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GR 822、823、824 扬•哈门斯•穆勒根据阿德里•德•弗里斯现已失传的蜡模创作了这组铜版画。该模型是于1593年为鲁道夫二世皇帝创作的,描绘了萨宾妇女被暴力劫掠的场景(参见编号##)。通过多视角的再现,穆勒强化了空间感,突出了雕塑作为全方位、立体艺术品的特性。这些版画作为珍贵的学习资料——16世纪工作室实践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复制与传播大大提高了作品及德•弗里斯的知名度。 |
26 | 扬•哈梅尔斯•穆勒(1571年—1628年);基于汉斯•冯•阿亨(1552年—1615年)的原作;基于阿德里安•德•弗里斯(1556年—1626年)的原作 奥格斯堡的赫拉克勒斯喷泉 1602年 由两块板制作的铜版画 古老的家族财产 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瓦杜兹-维也纳,藏品编号:GR 2514 这幅铜版画描绘了奥格斯堡葡萄酒市场上的赫拉克勒斯喷泉,该喷泉建于1597年至1600年间,根据阿德里安•德•弗里斯的设计建造。在三面环绕的喷泉中央,矗立着一组三米多高的青铜雕像群,顶部是赫拉克勒斯的形象(参见编号##)。他正准备用他的棍子击杀七头水蛇海德拉。 赫拉克勒斯喷泉被视为矫饰主义的杰作。它明显深受吉安博洛尼亚的影响,因为德•弗里斯正是在他的工作室接受的训练。 |
27 | 乔瓦尼•巴蒂斯塔•切奇(1748年—1815年之后),伊格纳齐奥•恩里科•胡格福德(1703年—1778年) 吉安博洛尼亚(1529年—1608年)的肖像画 来自丛书:《杰出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丛书》 1769/75年(约1769–1775) 铜版画 私人收藏 这幅铜版画出自1769年至1775年间在佛罗伦萨出版的《杰出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丛书》。绘画是吉安博洛尼亚的半身像,以四分之三侧面视角呈现。画中的题词以及他手中所持的物品(可能是雕塑工具或铅笔)暗示了他作为雕塑家和建筑师的职业身份。 该作品是基于伊格纳齐奥•恩里科•胡格福德的原稿绘制,他以瓦萨里的艺术家传记为蓝本创作。该版画由乔瓦尼•巴蒂斯塔•切奇制作。 |